10/11/2007

黃舒駿的「未央歌」















民國76年,我進入大學,參加了吉他社,吉他社照例會舉辦一場演唱會迎新。演唱會有高級組的學長姐表演,也找了些外校的學生交流。這年的特別來賓,是楊明煌帶著當時還在大氣系的學長黃舒駿一起彈唱當時尚未發行的第一張專輯的歌曲。

從那場演唱會後,所有吉他社學弟妹,不管學到第幾個和絃,都在彈著「未央歌」。

流行音樂,常需要一些當下最時興的元素趕上潮流,比如電子鼓剛出現時,不管抒情搖滾,全都來一段,比如電音技術出現時,不管中國娃娃還是大小天后,全都插一段。

但這些都很難成為雋永的作品。

流傳數十年的,像是Simon & Garfunkel,沒有華麗的編曲、沒有絢麗的舞步、更沒有亮麗的外貌。有的是對情感深刻反覆思量後,以文學為底真摯為輔而湧出的歌詞,有的是完美搭配著歌詞內容的音符,有的是台下十年工,台上(或錄音室)認真體會而發出的歌聲。

這首「未央歌」(或是黃舒駿其他更革命性的作品),能不能流傳數十年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與時下令人血脈賁張的流行音樂相比較,音樂創作這件事,似乎已經從本質上改變了。

不管是當年聽民歌的大學生,或是現在四五年級生,在聽到「未央歌」時,會有所謂的共鳴,因為創作者在創作時的確是寫出實際的感覺,並且利用歌詞的內容或歌 曲的旋律,真正牽動到聽眾的大腦中的某一個區域。(以下只是發牢騷:時下有太多太多流行歌曲,只是在摸索一段會大賣的幾個小節的旋律,然後拼湊上一些看似 歌詞其實只是堆疊一群空洞的文字的disposable song,而這也是大部分唱片公司的官方"政策",唱片公司及創作人洞悉現代人早已失去閱讀能力,所以歌詞這件事,一定是最末priority,現代人的 音樂的目的,大多用在手機答鈴,而不是在夜深人靜時的細心聆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