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2015

長輩

長輩照顧我們自己的孩子,不是責任,更沒有義務。有的只是對我們的愛與不捨我們勞苦。

他們並不是親職教養專家,也不是專職保姆,就如同你我一樣從來永遠都不是也不會是完美的父母。

一日我們為人父母了,不該是更該體會我們的父母幾十年來的苦難與煎熬?反倒是當人父母而忘了自己的父母?

我們很擅長頂撞長輩說小孩不是大人的附屬品,但也別忘了小孩也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我們不希望長輩塑形我們的孩子,我們又何以不是正在塑形成我們要的樣子?

也許長輩有些不完美,這不正也是讓孩子學習如何在愛與不完美之間生活與生存的第一課?

就算我們不相信果報,就算我們希望孩子未來不視我們為包袱。就算不是長輩,對人不都該都有最基本的尊重?

[from fb blog 2015/12/14]

8/14/2015

放下

1949年後,許多中國人橫渡海峽來到台灣,一個小島突然間湧入了一大群人。就像已經擁擠的公車上,一定不歡迎那些再上車的人。一大群人中,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再自然不過,如果沒有發生衝突才是怪事。

但這樣的場景在這島嶼其實並不是首次發生。

17世紀,閩南泉漳等地大量移民台灣,在西部沿海登陸上岸,發現島上已有平埔族人以及早一步移民來台的客家人。仗著人多勢眾,驅趕逼迫這些人移往貧瘠險峻的丘陵及山區。於是原本已經在新竹後龍一帶落腳的客家人,拋下肥沃的土地家園,紛紛遷往竹東關西頭份等地,在高雄的客家人更被逼至萬巒六堆,與原住民在惡劣的環境中共生。而客家人務實求生存的習性,選擇不與閩人衝突,反而積極學習閩南語,融入閩南族群。因此產生了為數眾多的福佬客,他們拋棄母語,甚至完全否認氏族,為的是能在極度強勢的閩南族群環境中生存下來。即便他們是先來者,仍然低調接受社會的變遷,沒有怨懟。

時至今日,坊間仍時常聽到"討客兄"、"客婆仔"這類歧視性詞彙,也仍有些長輩對於孩子娶嫁客家人強烈反感。曾偶然聽到一市場菜販以客語講電話,掛上電話後我以客語問候反遭白眼,因為菜販知道,如果被貼上客家人標籤後,會有些人不願光顧。母親在小學高年級時身份意外曝光後,就開始遭受歧視霸凌。所以數百年來,客家人早就被迫融在這族群之中,甚至也許有些人根本毫不自知是客家人。

所以,如果真要往前追溯,閩南移民在台灣對其他氏族的侵佔霸凌是否也該納入課綱?

但有人跟你們討過公道嗎?沒有。計程車司機怒罵我閩南語說不好,我只有微笑以對,說我很努力學習,並沒有反問要求:你會不會說一句客語呢?

寫這些的目的並不是來翻舊帳討公道,而是希望我們所有人,放下族群間的一毛不值的毫無意義的被政客利用的歷史仇恨與尊嚴對立,一同為生活生計以及這片家園努力。

[from fb blog 2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