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21

第二個半馬



以前總是說,跑步是自己的事,但每每在操場遇到跑速相近的人,還是會不自覺地加速,心裡有那麼一點競速的火花。

在 2019 第一次不太滿意的半馬後,身體出了狀況,再加上疫情,這個痛苦的復健期長達兩年半。原本已經不是運動型的人更是進入了衰老的時期。

不意外成績比起上次跑跑走走更糟。不過檢視整個過程,自己掌控著自己的節奏,沒有被旁人影響,一路維持著腦子清醒及穩定速度完賽。

可以滿意地說,「跑步是自己的事」了。


10/07/2021

閱讀

閱讀,其實不一定是要當學霸拿高分考醫科。閱讀,其實不一定是要有學問好氣質。

我認為閱讀的行為,關係腦的運作方式。(我沒有理論根據,只是自己和觀察的片面想法)

人有許多獲取外界資訊的管道,我武斷地區分為「主動式」與「被動式」兩種。看電視、視頻、影片,聽 podcast、說書,這些我認為主要是被動式。閱讀時我認為大多時候是主動式。

當我們在以被動式管道獲取資訊時,大部分人的腦在這種狀態下,只夠追趕下一秒進入的資訊。看電影追劇時會入戲,因為每一秒都有劇情塞入腦子裡,所以腦子跟著劇情跑,跟著演員忽悲忽喜(除非片子太爛讓你出了戲)。聽 podcast、說書時,腦子只夠來得及建構聽到的資訊,人就被 podcaster、說書人帶著走,無暇思考(當主持人連珠砲講本週運勢,你不太會去想:本週交通大隊那裡接獲的事故報案,全都是屬猴的?)

只有閱讀時,你的腦子可以用自己的步調吸收資訊,你可以反覆咀嚼同一段,也可以嗤之以鼻跳過,更可以用目錄、參考書目綜觀全局。不一定要是嚴肅的學識,就算是通俗小說,對腦也有同樣的效果。

如果腦子長期習慣被動式吸收資訊,解讀、思考、反省、判斷、明辨這類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吃力。

你會發現在選舉場子,上面大叫「後母後」時,你也會很容易舉起手回應「後!」。

你會發現看到這裡思緒已經發散讓你想往下捲動螢幕看下一則 po 文了。

你會發現你不再和人討論,遭遇不同意見時只想躲進同溫層,或著只能用沒有邏輯的邏輯一直鬼打牆,或著只有腦羞成怒的凡事二分法。

你會發現當追劇完結、當賽季結束、當臉書 IG 當機時,會有嚴重失落愁悵,生活頓失意義。


因為你的腦子已經不再主動運作,只能依靠外界刺激才能產生反應。

拿起一本書,開始閱讀吧。


6/04/2021

當生命化為數字

 

(心欣照片借一下)


大二開始接觸生物統計學,一直到自己去教生統實習課,那時面對一堆算式與數字,對於自己有那麼一點自滿。

前陣子參加一場研討會,一位老師講她分析健保資料庫,已經忘了細節,只記得她講到肺癌時,說累積人年數很少,因為都很快就掛了,外加哈哈哈三聲。



霎時驚覺原來一條人命變成數字後,在其他人的心裡是那麼地沒有重量。包括在學校時期的我自己。



關在家裡的三個星期,每天中午例行的數字公告,大部份的我們應該也都麻木無感吧。除非你自己或至親最愛是那些數字裡的其中之一。人之常情無需自責,惟若是專業人員的眼裡看到那些數字心裡浮現的不是病患的痛苦掙扎家屬的悲慟哀鳴,事情就難辦了。



2/01/2021

石田三成

 


「これぞ 我が正義。」(這就是我的正義)

這是片中石田三成在赴刑場被處決前說的最後一句話。

身處於 1600 年時的「正義」二字,與時下的「正義」的語義,有相當程度的差異。身為武士所謂的正義,與其他人的正義,也有不同。

石田三成自幼被豐臣秀吉帶回,他怎麼會不知道豐臣秀吉的荒誕昏庸,他怎會不知道豐臣秀吉的統御問題。但他仍以家臣之姿,清廉善治領地,也希望以自己的影響力讓各大名都能好自為之。

歷史有多種說法,如果根據石田三成的旗幟「大一大万大吉」(萬衆為一人,一人為萬衆,則天下太平也),他所堅持的正義是希望豐臣秀賴繼承豐臣秀吉,而非自身利益。與一心奪取天下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德川家康自然要有一個對決。

即使知道德川已經以各種計謀拉攏眾多大名而毫無勝算,石田仍執意開戰。

得天下者,並非都是正義之師,歷史一直在重複著。而我們這些不願放棄理念者,每個人都是石田三成。


1/14/2021

追求完美是妄想

追求完美是一種妄想


追求無病無痛是一種妄想

當買了一部新車,一切都很完好時,很快樂。當車子開始出現一些問題、小孩打翻一杯果汁、被莫名刮傷,會想去修復是常情。但如果希望車子能永遠都像新車一樣完美,就是妄想。妄想伴隨而來的就是痛苦。

對車子的妄想所產生的痛苦,再買一台新車就能解決。但其他的事都能如此嗎?

生了一個孩子,嬰兒很可愛,很快樂。當孩子開始哭鬧、生病、受傷,會想安撫照顧是常情。但如果希望孩子永遠都乖巧無比健康快樂,就是妄想。妄想伴隨而來的痛苦,能用換一個新孩子解決嗎?

年輕時身強體壯,很快樂。當身體開始有些病痛時,去治療、復健是常情。但如果希望身體永遠像年輕時一樣無病無痛,就是妄想。因為妄想伴隨而來的痛苦,能用換一個新的身體解決嗎?

知道其實世間所有的事都不會永遠完美,就不用再珍惜愛車?不用再悉心養育孩子?不用再照顧自己身體了?

這就是許多佛學詞語被冠上出世、消極、悲苦、負面思想的典型。

之所以想去除妄想,是希望避免自己對絕對會失望的事還一直滿懷希望,最終抑鬱痛苦。努力盡力,但心裏對於勢必要失望的事也有了準備而平心看待,不僅對達成的事快樂,對於未臻完美也不痛苦,不才是究竟的離苦得樂嗎?